您当前位置: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 >> 信息技术中心 >> 行业动态 >> 浏览文章
智慧时代催生大学新模样
【行业动态】 加入时间:2023年08月07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访问量:

元宇宙、ChatGPT接连刷新着人们对未来社会和教育的想象,人们由此更加期待未来的教育变革。这也是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近日举办的“智慧时代的教育变革”学术论坛的重要话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长韩进说,要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高度来重视这个问题。

 

  高等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重要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贯彻落实党的中心任务的历史进程中,高等教育可以发挥哪些作用,需要进行什么样的变革?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原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认为,这一重要论断阐述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的战略取向,揭示了教育、科技、人才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人力资源是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第一资源。”李志民说。高等教育作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结合点,在建设现代化强国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肩负着不可替代的历史责任。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教育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厦门大学原副校长、教授邬大光认为,新时代新征程,要重新认识教育现代化的三对关系。一是本土与现代的关系。本土化与现代化是后发外生型国家的教育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它们之间不同于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之间的关系。一个国家的教育现代化首先是教育的本土化,在本土化的基础上完成现代化转型,其本土化的定型过程决定了现代化的发展水平。二是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不能无视市场经济国家中高等教育的计划性,任何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都是计划与市场的结合,计划当中有市场,市场当中有计划,要正确处理两者间的关系。三是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当前面临进入普及化阶段之后的就业难题、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亟须进一步增强等问题,要准确把握好国家、社会、企业等资源投入主体的阶段性需求变化,从受教育者的视角来认真思索其差异化诉求,从“供给侧”转向“需求侧”改革。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武汉理工大学校长、教授杨宗凯认为,当今时代,数字经济成为各国创新发展的新动能,是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工业时代教育支撑体系已不能为信息时代、智能时代人才培养要求提供有效支撑。教育要进行怎样的变革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呢?杨宗凯认为,必须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推进智能技术支撑下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重构,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教育数字化关键在于“化”,也就是在数字时代对教育进行系统性变革,构建新型的教育生态;通过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的创新,逐步实现流程再造、结构重组和文化重构。

 

  大学进行知识生产的逻辑

 

  大学是知识的殿堂,生产知识是大学的重要生存逻辑。历史上,大学一度垄断知识生产,是知识传播和创造中心。而今,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进入经济社会舞台的中心,但大学对知识的垄断地位不再。北京大学原校长、教授林建华认为,当今时代,知识传播方式发生变革,人们可以方便地获取知识。很多企业为了获得市场的主导权,已经开始参与知识创造,并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林建华认为,当前大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包括:大学已失去对人类知识活动的垄断;社会快速变化,仅有专业知识已远远不够;作为网络社会“原住民”,学生的知识非常丰富但更加碎片化;教育普及引发教育的功利化和工具化倾向;社会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和学术资源。

 

  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林建华认为,显性知识指可以用语言表达、媒介传播和共享的知识,客观性、社会性、理性和逻辑性知识,如数学、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等。隐性知识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主观、个人、感性、现场的知识,如直觉、信念、技巧、经验、自我认知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可以互相转化。林建华认为,通过感官直接经验获得、传递、共享与创造隐性知识,通过对话与思考,创造概念和理念,使隐性知识显性化;通过思辨和行动,把显性知识吸收消化,内化为自己的知识,通过显性知识的获取、组合与重构,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而教育,就是知识的转换,“言传身教”即意味着隐性与显性知识的转换。

 

  由此,林建华倡导“打开边界的教育”。在获取隐性知识方面,打开学校边界,不仅感知教师同学,还能在社会磨炼中认识自身;在把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方面,打开学习边界,鼓励学生做中学,发掘兴趣、潜力和创造激情;在获取显性知识方面,打开学科边界,以跨学科视角理解专业知识和问题;在把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方面,打开知识边界,进行知识内化和批判性的阅读、思辨、行动,这是一个通识教育过程。

 

  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是隐性与显性知识的适时、成功转换。知识创造和学习,都是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林建华认为,教育不仅是显性知识,更是创造性思维和行动的能力,教育要教会学生超越显性知识,解放心智、释放潜力、学以成人。兴趣、经验、志向等感性因素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发展潜力,而道德、品行、价值观等,只有通过实际磨炼才能真正获得。

 

  无论是显性知识还是隐性知识,都隐含着创新和创造。无论是两种知识的转化还是运用,都是创造性的行为,都是大学这一知识殿堂中时时处处都在发生的事情。

 

  ChatGPT近来火爆引起技术界的争论,它能够替代大学、替代人类成为知识的生产者甚至是垄断者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心人类会沦为机器的“奴仆”。

 

  清华大学教授李星对ChatGPT初生代的“建议分工”是,守成是大概率事件,要守规矩,让机器人来做;创新是小概率事件,要打破规矩,让人来做。

 

  积极构想未来大学的模样

 

  元宇宙、ChatGPT、人工智能等新信息技术,给大学的未来带来什么?

 

  从知识生产层面看,大学在未来依旧独领风骚。

 

  在林建华的构想中,未来的大学是可以沟通所有知识活动的场所,是人类知识活动的中心。未来的大学是人才培养与实际场景结合,“学以成人”的中心;是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结合,沟通知识创造与应用的中心;是知识传播与信息技术结合,进行终身学习的中心。

 

  从新信息通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层面看,新型大学呼之欲出。

 

  杨宗凯认为,元宇宙技术将为大学注入新的发展动能。元宇宙是技术创新的总和,通过元宇宙来推进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的无缝对接和有机融合,最终实现沉浸式、体验式、交互式学习。我们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打造元宇宙大学,让虚拟替身代替师生们走出时空隔离,在元宇宙中相聚;利用元宇宙构建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加开放的教育,从而推动高等教育更高质量发展。

 

  人才培养始终是大学的重要使命。杨宗凯提出了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新体系,一是评价标准要以结果导向,二是教学内容要以学生为中心,三是专业发展要以知识、能力和素养并重,四是教师发展要关注人机结合的教育教学能力,五是学习环境是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智慧教育环境。杨宗凯介绍,美国密涅瓦大学是目前世界上最具创新性的大学,没有固定校园,学生4年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在全球7城游学,培养分析决策、创造性问题解决等公民所需的通用能力;在虚拟学习环境中开展小型的主动学习研讨会,使学生获得基础技能和可迁移的知识;采取自主设计招生评价体系,并推出了跨学科的可持续发展辅修课程。

 

  “我们正在探索一所未来的大学,一所源于中国的大学。”杨宗凯说,他们以数据大脑和ChatGPT为代表的技术来构建这所大学,通过5G技术实现万物互联,实现师师有助教、生生有学伴,能够实现体验式的具身学习。“我们正在进行过程中,路还很长。”

 

  从跨越限制想象的藩篱层面看,未来的大学及未来的一切都“难以言说”。

 

  对于创新和创造,李星援引了美国人工智能科学家肯尼斯·斯坦利、乔尔·雷曼的观点说,伟大是不能被计划的。李星认为,任何计划的东西都是传统的。要为创新留出空间,否则创新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每一项工作都要进行严格考核,那是有问题的。“一定有不可考核的东西才对。”

 

  “我们不预测未来,我们创造未来。”李星说。


Baidu
sogou